八面威风的成语故事


八面威风

拼音bā miàn wēi fēng

基本解释八面:各方面。形容声势气派十足。

出处元 郑德辉《三战吕布》第三折:“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,大将军八面威风。”


八面威风的典故

元朝末年,封建朝廷愈加腐败,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,反抗元朝的统治。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,准备继续南下。

在过年那天,他与大将徐达,同乘一条小船,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。船主是对老夫妻,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,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:“圣天子六龙护驾,大将军八面威风。”

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,心里非常高兴,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,互相表达庆贺之意。

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,建立了明朝,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。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,给了他封赏,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,表示有功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八面威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博通经籍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融传》:“初,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,不应聘,名重关西,融从其游学,博通经籍。恂奇融才,以女妻之。”
屈指可数 唐 韩愈《忆昨行和张十一》:“自期殒命在春序,屈指数日怜婴孩。”
翻箱倒柜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翻箱倒笼,满屋寻一个遍,那有些影儿。”
恶衣恶食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里仁》: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 章炳麟《社会通诠商兑》:“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,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,宁自啖而不足。”
秣马厉兵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六年》:“搜乘补卒,秣马利兵,修陈固列。”
照葫芦画瓢 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第一卷:“太祖笑曰:‘颇闻翰林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‘依样画葫芦’耳,何宣力之有?’”
绳锯木断 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一日一钱,千日一千,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
饥肠辘辘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西湖主》:“而枵肠辘辘,饥不可堪。”
叫化子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四回:“管他有衣服没衣服,比要饭的叫化子总强点,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,也怪暖和的,没有什么不可以的。”